首页 / 历史 / 正文

欧洲大陆“势力均衡政策”?你想多了,那是工业霸主的英国

七年战争后,英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与海上霸主,对欧洲大陆采取“势力均衡政策”。只要不出现能够破坏欧陆平衡的强国出现,英国当然是“光荣孤立”。

从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对欧洲大陆只采取过两次“干涉”政策。一次是通过“反法同盟战争”击败拿破仑法国,另一次则是通过“克里木战争”挫败俄国。第一次英国几乎联合了欧陆全部军事强国遏制法国,第二次则是英国联合法国、撒丁王国(后来的意大利)与土耳其遏制俄国。那时的英国已经象后来的美国那样“无耻”,掌握着宣传机器,让整个世界主流媒体只记得滑铁卢,选择性遗忘了60万拿破仑大军只有3万回到巴黎的“欧洲版淝水之战”即莫斯科之战。不过,英国的“无耻”还是有限度的,例如没有说自己出钱出枪支持俄国、普鲁士反抗法国就是“首功”。

1856年克里木战争结束后,英国基本回到了“光荣孤立”状态,不仅没有干涉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也没有干涉1866年“德意志内战”即普奥战争,甚至没有干涉1870年的普法战争,完全坐视两个强大的国家即美国与德国的强势崛起。如果说1776年北美独立战争是因为法国、西班牙、荷兰支持美国反抗英国,那么这次英国竟然不能预见到美国南北统一与德意志的统一意味着英国面临强劲对手,可想而知英国的“智囊团”已经弱智化。

美国“闷声发大财”静悄悄崛起,德国则同时向法国、俄国挑战,甚至要求“阳光下的地盘”。直到德国“下饺子”一样建设“无畏舰”,英国才从睡梦中醒来发现原来战争已经迫在眉睫,英国这才放弃“光荣孤立”与法国、俄国结盟。这是拿破仑战争以来,英国第一次和平时期结盟,已经说明英国的实力不足以单独抗拒德国的挑战。

英国虽然与法国、俄国结盟,却并没有象当年对付拿破仑法国那样对付崛起中的德国,例如立即发动一场遏制德国崛起的战争,或者利用自己的海军优势直接封锁德国海岸线并消灭德国海军,而是坐等德国工业总产量迎头赶上英国甚至超过英国。可以说“约翰牛”早就没有乔治三世时代咄咄逼人的气势,也没有今天美国那样“先发制人”的攻势外交,“维持现状”成了英国无奈的选择。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的表现让人感受到“老大帝国”已经老去,英国海军与陆军基本没有上乘表现。当年拿破仑战争时期满世界提供武器弹药的英国,工业退化已经失去了战力。当年满世界封堵帝国港口甚至可以打开任何海上通道的英国,竟然连土耳其海峡都不能突破。如果没有俄国的“死战不退”,也许1914年英法联军就输了。如果没有美国的参战甚至“西班牙流感”,英法联军能够遏制德国都是未知之数。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虽然是战胜国,英国却对德国的复苏缺乏警惕。英国的政治家与智囊团竟然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竟然不知道德国的国力几乎是法国的两倍,竟然不知道英国已经没有任何实力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看到英国政治家的“集体弱智”,就知道再来一次世界大战这个国家会如何。当时英国只能全力支持法国削弱德国,例如增加波兰的版图从而让波兰足以制衡德国,限制德国拥有7.62毫米以上的枪械与60毫米以上的火炮,禁止德国装备飞机、坦克、潜艇与500吨以上的水面舰艇,把德国波罗的海出海口划给波兰,把德国北海出海口划给比利时(荷兰当时是中立国),把莱茵河西岸划给法国。这样一来,即使德国有通天能力,又如何能够“逆天”?

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更是“扯淡”。如果“把软蛋进行到底”,就应该放弃干涉欧洲事务,让法国人、苏联人去与德国人“龙虎斗”。如果想要“雄起”,继续做“霸主”,那就要在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时立即支持法国对德国来一次“先发制人”的战争,解除德国的军事威胁。

明明能力不足,还想着做“盟主”,让我想起请求楚庄王支持自己做“盟主”的宋襄公,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