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正文

三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关键时刻却成了卖国贼,其实他也是有苦衷的

谯周,三国时期蜀汉的大儒,非常的有才华,所以得到了当时贵为丞相的诸葛亮的赏识,在诸葛亮的再三邀请下,他这才答应出仕为官。

跟诸葛亮走得如此之近,而且又是学者,所以谯周有着跟诸葛亮一样为蜀国殚精竭虑的心,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可惜的是,他的君主不是刘备,而是刘禅,所以他注定成不了第二个诸葛亮。

谯周最令人诟病的事情就是劝刘禅投降。

当年,邓艾率曹魏大军攻入绵竹,成都城岌岌可危,当时朝廷有两种意见:一是投靠东吴;二是逃往南中七郡,投靠当时的南蛮。谯周对此坚决反对,反驳道:“哪有天子去投靠别国的,这还是天子吗?况且现在曹魏势大,东吴弱小,若东吴被灭,我们不是一样的还要受辱吗?往南逃更是扯淡,丞相在世时,他们就有异心,现在去投靠他们不是找死吗?再者说了,我们往南逃,曹魏大军不会追?到时候不还是免不了一场大战吗?”

其实谯周的这个观点是对的,在当时那个形势下,蜀汉被灭是迟早的事儿,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所以后人就多诟病他不忠,其实他是忠的,只不过他忠的不是蜀汉朝廷,而是他自己。

东汉以来有一势力很强大,那就是士族,这个群体有一特点,就是自己的利益要最大化,在危急关头要保证自己的家族能够延续下去,不惜任何手段,比如后面五胡十六国时期那些投靠胡人的诸多士族。而谯周作为益州土著集团代表,他们对蜀汉的忠诚度肯定没有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楚集团的忠诚度高,所以谯周劝刘禅投降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整个益州的权力更迭史,其实就是益州土著的反抗斗争史。

先是刘焉、刘璋的东州集团来袭,益州土著发动过抵抗,但被镇压了;后来为了推翻刘璋集团,以张松为代表的益州集团帮助刘备拿下了益州,但没想到的是,刘备的荆楚集团却成了蜀汉的核心,益州的土著集团依旧得不到重用,依旧没有实现蜀人治蜀的愿望。

刘备和诸葛亮在世时还好,能够镇得住这些益州土著,可诸葛亮死后,姜维连年征战,国力都被耗尽,益州土著自然不能忍了,所以益州土著的代表谯周就写了一篇反对姜维北伐的文章,这便是《仇国论》。

在文章中,谯周极力反对姜维北伐,斥责他不体恤百姓,劳民伤财,在明知道自己是以卵击石的情况下却冥顽不灵,一意孤行,他认为当时采取的措施应该是休养生息,等待时机。

正是这篇文章,谯周背负了千古骂名,后人都认为他没有民族气节,是个卖国贼。当然了,也有人是支持他的,认为他保全了蜀中百姓,功德无量。

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谯周劝刘禅投降的借口是保一方平安,可实质上却还是益州土著的权力斗争。所以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