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正文

上海战疫报告《第一时间》出炉,纪实文学书写这座城这群人

文中最让她感动的是第一批去金银潭的90后护士诸玫琳,她出发前以“中共党员、ICU护士、90后、没结婚”作为理由请战,到了金银潭依然以这理由冲在最辛苦的地方。“90后群体曾经是不少人眼中的‘妈宝’,但这次正是最年轻的他们在守护你我。”平凡的人在时代呼唤的时候,不负所学、以己所长、挺身而出,这就是“英雄”。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热土,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富矿,不缺好的题材,而是缺少敏锐的发现、发掘和大手笔的书写。其实,上海一直有纪实文学创作的传统,如夏衍《包身工》、黄宗英《小木屋》等代表力作,但近些年沪上纪实文学创作在全国的影响,跟上海文学已有的地位相比,还有不太匹配之处。可喜的是,从这次抗疫写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很有潜力的写作者。”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王伟谈到,从“短平快”的诗歌,到抗疫题材纪实文学,沪上一批作品涉及上海抗疫多个方面,包括支援武汉的一线医务人员感人事迹、本地医疗和防疫人员艰苦努力、关口和社区工作人员执着坚守、志愿者和普通劳动者的热情奉献等。

目前,光是《上海纪实》电子杂志推送的上海抗疫纪实作品已近30篇,比以往的频率增密了约一倍。“会员的创作多选取相对较小的角度,写众多普通人从平凡事中体现出的不平凡精神和境界,这些作品集纳在一起,也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了解到上海在此次抗疫中的特殊贡献。”王伟谈到,纪实文学创作,正逐渐成为上海作协组织重大主题创作、推动上海文学创作全面繁荣的重要方面。比如近年来推进的“红色起点”“红色足迹”创作项目,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历史节点,已有八部中长篇作品新近出版或完成写作。

上海的纪实文学创作如何培育青年写作者,更多行业写作者如成为文学的亲历者?

未来,上海作协计划在持续反映上海抗疫实践的同时,动员海外华语作者群体,聚焦中国、上海支援全球抗疫,突出全球抗疫中的中国贡献的主题,继续推出系列纪实作品,凝聚沪上报告文学写作的力量,组建一支记录时代潮涌、书写凡人英雄的文艺“轻骑兵”。

图片:文汇报 摄,出版方供书影编辑:许旸责任编辑: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