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正文

上海战疫报告《第一时间》出炉,纪实文学书写这座城这群人

重大题材重要节点,呼唤报告文学“轻骑兵”全情投入

从个体到群体,更多沪上作家参与记录这段不寻常的时光,一批新鲜血液和新生力量挺身而出。尤其是行业写作者的涌现,更是一个可喜现象。

研讨会现场的青年作家代表许丽莉,另一身份正是上海曙光医院医生,她的《“战地”日记》在《文汇报》以万字报告文学形式刊登,这部援鄂护士日记记录了曙光医院6名护士,从驰援到回沪两个月间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心理状态。

两批危重症医疗团队,直面疫情“震中”的“震中”。文中素材哪里来?“来自她们从武汉发来的日记、我们之间的微信对话以及朋友圈动态,加上从新闻报道获取的事件材料,再做梳理提炼加工。2月4日完成第一稿,到现在共修改了8稿。而如雷神山医院医生、上海发热门诊医生等文,直接电话当事人采写,由于一线时间非常紧张,得到的细节信息等有限,怎么办?医学专业表述、患者临床表现特征、隔离病房的区域设置布置等,需要不断学习。”许丽莉坦言,自己反复学习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冠肺炎的诊疗指南,从第四版到第七版,查阅相关传染病学资料、询问医院里负责疾控院感工作的同事等,尽可能做到还原真实场景。

“作为医疗系统的作者,我责无旁贷。这两个月的整理采写过程,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写作体验,对一线战士们的担心、思念、心疼、崇敬等情感交织,愈发感受到青年一代的脊梁和精神,跟随他们的快乐和悲伤,我亦悲欣交集。一个人就是一道风景,集聚在一起,就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画卷。看着身边这些真实人物,在我的笔下定格成像,一起追忆这段果敢担当的青春岁月,觉得特别有意义!”许丽莉在现场感慨:从大年夜看到沪上医护人士出征驰援的照片开始,就萌生了记录的想法;年初二看到董春玲把长发剪成小平头的照片,我又流泪了;紧接着看到一份入党申请书,太催泪了;再之后他们从武汉传来的日记,医患之间、战友之间、援鄂人员和武汉当地志愿者之间的种种细节,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