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正文

上海战疫报告《第一时间》出炉,纪实文学书写这座城这群人

从上海“一号病人”切入,《第一时间——写在春天的上海报告》描写了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上海实践,突出了“大疫是一场大考”这一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重大课题,讴歌一批共产党人和基层干部群众“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新时代“硬核力量”。全书结合一线采访和重要资料,多角度、全方位记录上海在保护这个国际大都市和2400多万人民生命,支援武汉等方面所作的巨大努力。

新书将文学聚光灯投向了一批“守护者”——有与病魔较量的医务工作者,有为城市正常运转而奋斗的劳动者,有战斗在社区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工作者,有自发投身抗疫战斗的志愿者……他们不分职业、无问年龄、众志成城。

何建明感慨,只要你不是生活的旁观者。以什么样的态度去介入生活,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判断客观现实,以什么样的情感去书写生活,这是每个作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疫情时期是个特殊的生活时段,虽可能是生命中一段短暂时光,却能透视每个作家内心的光明与黑暗、自私与无私、道德与良知、参与与逃避,甚至还考量你是否可以真正成为“作家”的一面镜子。

在他看来,既然是战“疫”,就必须用军事学目光去关注和审视“战略”与“战术”。也就是说,书写要有“格局”,要有“战争”和“战役”的全局思维和“硝烟味道”。要关注决策层的战略意图,传统的“好人好事”和“黄继光”“董存瑞”式的英雄,自然少不了。但当人人参与战争时,战场的“格局”与发展趋势,才是根本的和最重要的关键点,也应是文学艺术的核心关注点。“方位”对了,作品才有气度、气势和气魄。写作的着眼点是基层和人民群众,想把“格局”和战争的发展过程写好,就要处理好“面”与“点”的关系。

疫情期间,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从文献资料收集到采访安排,出版社编辑多次陪同何建明奔赴上海古北社区、花木街道、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市疾控中心、同仁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浦东机场、援外物资上海基地等抗疫一线,实地采访掌握大量一手资料。“凝聚精气神,在这时非常重要,任何分散和不集中,都可能无法把握‘城’在特殊时期所呈现的特殊表情。而迅速出击是现实主义作家的写作态度,报告文学作家尤其需要这种‘战时状态’。”何建明说。